精神文明勾勒“皖美畫卷”
來源: 安徽日報 時間2023-03-10
人無精神不立,國無精神不強。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時指出,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,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。精神文明是社會發展進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之一,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怎樣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,引發代表委員們熱議。
榜樣引領,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
“無論我們身處什么崗位,無論我們有多么平凡,只要我們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工作中,干一行、愛一行、鉆一行,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中,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業績。”全國人大代表胡曉春說。
“中國好人”李培生、胡曉春工作照。
立足平凡,創造不凡。去年8月13日,習近平總書記給“中國好人”李培生、胡曉春回信,對他們的敬業奉獻精神給予充分肯定,對他們繼續發揮“中國好人”榜樣作用提出殷切期望。
“中國好人”是有形的正能量,是鮮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的堅守和付出,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暖和力量。截至目前,我省共有1655人榮登“中國好人榜”,連續14年位居全國之首。他們帶頭積極傳播真善美、傳遞正能量,帶動更多身邊人向上向善,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爭做社會的好公民、單位的好員工、家庭的好成員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光和熱。
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,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。全國政協委員李霞認為,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,要用榜樣力量激發干事創業正能量,將榜樣力量轉化為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強大動力,不斷創造新的業績鑄就新的輝煌。
“在日常工作中腳踏實地、勤勉勞動、苦干實干,把每一項平凡的工作做好,把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,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。”全國人大代表楊苗苗說。作為一名“中國好人”,她表示要繼續為廣大人民群眾樹立道德標桿和身邊榜樣,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、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。
立足新時代新征程,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既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、深化建設文化強國的基本戰略要義,也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,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與全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戰略舉措。
文明創建,不斷增進民生福祉
“如今,鄉村人居環境、生態環境越來越好,交通、飲水等基礎設施越來越好,‘數字鄉村’等信息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。”全國人大代表葉紅義說。
青山綠水,天賦于皖。我省積極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持續深化文明村鎮創建,堅持“塑形”與“鑄魂”相結合,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由表及里、形神兼備,有力推動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和農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。
在城市,一排排樓房墻面粉刷一新,一條條小區道路干凈整潔,一處處公共綠地生機勃勃……小區環境從改造前的“老舊破”,變成改造后的“新綠靚”,各地老舊小區改造大大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為人民。我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把實現好、維護好、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,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
全國政協委員許禮進認為,越來越多城市出臺《文明行為促進條例》,從正面促進人民群眾規范文明行為,讓“說文明話、辦文明事、做文明人”成為行動自覺和日常習慣,不斷提升社會文明水平和群眾文明素養。
各地各部門持續推進愛國衛生運動,集中整治高速高鐵機場周邊環境,推動合肥、黃山、蕪湖等城市開展“席地而坐”城市會客廳、打造最干凈城市創建試點,城鄉環境、生態品位不斷改善。
一座座“信仰堅定、崇德向善、文化厚重、和諧宜居、人民滿意”的文明城市,讓城市生活變得更加美好;一大批全國文明單位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;一個個文明家庭傳承弘揚優良家風,營造良好社會風氣……文明景象與錦繡山河相互輝映,鋪展精神文明建設的“皖美畫卷”。
志愿服務,引領時代新風新貌
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統籌推動文明培育、文明實踐、文明創建,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,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、奮斗精神、奉獻精神、創造精神、勤儉節約精神,培育時代新風新貌。
寧國市“聚沙成塔”鄉村振興志愿者開展公益大講堂,幫助農民科學種植、增產增收。
有時間做志愿者,有困難找志愿者。“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,志愿者人數快速增長,志愿服務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。”全國政協委員林敏說。
志愿服務如火如荼,文明實踐遍布城鄉。近年來,我省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19221個,380萬余名志愿者和5.7萬多支志愿服務隊伍活躍在大江南北。他們圍繞理論宣講、鄉村振興、文體活動、移風易俗等內容,設計有主題、有特色的志愿服務,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。
志愿服務引領新風新貌,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。堅持以優良黨風政風帶民風促鄉風,我省從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入手,強化示范引領,實行綜合治理,全面推進移風易俗,涵養鄉村文明新氣象。
“勤儉節約體現一個民族基本的現代文明素養,彰顯積極進取、昂揚向上的時代風貌。我們不能因為物質條件改善了就鋪張浪費,不能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攀比奢靡。”全國人大代表潘保春說。在他看來,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,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,艱苦奮斗、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。
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制止餐飲浪費是一項長期任務,要堅持不懈抓下去,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。在全國人大代表李楊看來,無論是一個家庭的富裕,還是一個國家的強大,都離不開開源節流、勤儉持家,全社會必須堅持以儉修身、以儉興業,堅持厲行節約、勤儉辦一切事情。“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,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。尤其在糧食安全上,每年浪費的糧食數量驚人,每個人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適量點餐,以節約為榮,浪費為恥,當好勤儉節約的宣傳員!”李楊說。
奮斗鑄就輝煌,實干贏得未來。“無論時代如何變化,都要崇尚勞動之風、認可勞動之力、推崇勞動之美。”葉紅義說。弘揚勞動精神要通過思想宣傳、教育引導、實踐養成等方式,讓“愛崗敬業、爭創一流、艱苦奮斗、勇于創新、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獻”的勞模精神引領社會風尚,激發廣大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。(記者 張 岳 李 浩 范孝東 朱勝利 李明杰 見習記者 班 慧)
責任編輯:何琴